7 May 2010

靈魂


今天有則謠言說HP 的新平板電腦可能不會使用 Windows 7這個作業系統,原因是速度不夠快!

這也就是為什麼明年會買不到「小筆電」的原因。

二年前在華碩的 Eee PC 剛出來時,只有7吋大時,我寫了一篇
文章大力讚楊其優點並看好未來。但二年不到,「小筆電」就被消費者判了死刑!

差別在於一開始的小筆電用的是 Linux 的作業系統,後來不斷升級到 windows XP 到 windows 7。

嚴格來說,一旦使用了 windows xp 系統,就不是原先的「小筆電」了,而是陪消費者渡過不景氣的便宜筆電罷了! 更不要說安裝了 windows 7 的「小筆電」。

這是PC 大場的困境,也是蘋果電腦與其它電腦公司最不同的一點:作業系統!

上周爸爸要買筆電時問我要選「蘋果」還是「宏�」還是「華碩」時,我問他說你要用那個作業系統? 他說 windows,我說那就不要買蘋果。那「華碩」還是「宏�」呢? 我說:沒差、都好。

我常覺得 sony 或其它 PC 大廠會設計出很棒的個人電腦,but so what? 開機之後還是 windows啊! PC 大廠能如何「設計」他的電腦呢?

要設計出一台好用的電腦當然軟體和硬體都要「同步」,不然電腦公司就只能在筆電的外殼上貼些花紋來與其它的產品區隔!

難道要一家電腦公司設計一套作業系統嗎? 那每個應用軟體又要跨平台? 資源太浪廢了吧!

沒錯,因此PC 或小筆電可以賣的很「便宜」! 可是最後消費者還是不會去買「小筆電」。

大家一定都有一個經驗,就是買了一台電腦,不能用了,會送回硬體廠商那維修,但問題很多是作業系統的問題,而不是電腦硬體的問題!

軟體廠商和硬體廠商都會有一個心理就是那是對方的問題! 但結果就是消費者的使用經驗很不好,而沒有一個廠商可以負責!

很多人批評蘋果電腦很「封閉」,如果「封閉」是指只有蘋果的電腦可以裝蘋果的作業系統的話,是不是表示蘋果電腦為使用者的使用經驗負責!

而儘管蘋果電腦的市佔率將近一成而己,但那一成的使用者的滿意度卻是很高的。

之前有傳出手機大廠 HTC要自行研發作業系統,microsoft 和google 也推出了自己的手機。在 mobile device 這塊新戰場中,各大廠也越來越傾向軟硬合一的作法了!




在個人電腦的時代,只有microsofit和intel,無人可敵! 但在後PC世代,「載具」很多,有手機,平板電腦等等,而且還沒有被獨占。要在這個世紀的市場中勝出,台灣廠商一定要掌握產品的「靈魂」! 否則永遠只能當「工廠」!

咖啡


台灣的starbucks明天5/6要推出45元的咖啡,原價應該是90~130之間。


剛剛和同事訂了一杯「鮮芋珍珠奶」,60元,其它家類似的產品應該是30元左右。


簡單來說,在台灣,星巴克咖啡己經賣的比珍珠奶茶便宜了!


我相信幾個做生意的原則:
  1. 一分錢、一分貨
  2. 誠實的好產品才會長久成功、奸巧的商人長期不會成功
  3. 成功的公司是發揮自己的基因中的長處
星巴克是很多人很喜歡的一間公司,生意一直很好,即使價格並不便宜。
近來年生意不好了。
很多人分析各種原因,不外乎市場的變化等等的因素。但是我覺得關鍵原因很單純,就是「不夠好喝」了。
賣咖啡的生意好不好的關鍵因素,當然是咖啡「夠不夠好喝」?
其它很多因素,如「價格」「服務」「環境」等當然也很重要,當然會影響生意的好壞;但是所謂關鍵的因素是會影響生意到公司生存的程度。


「不夠好喝」當然是被目前市場中許多低價的咖啡比較出來的! 以前沒有比較的對象。
消費者認為星巴克高價的咖啡和低價的咖啡喝起來差不多好喝,也就是星巴克沒有做到「一分錢、一分貨」。
從經濟學的角度,由於之前咖啡市場被星巴克寡佔,因而賺取了超額的「生產者剩餘 supplier surplus」,而相對的「消費者剩餘 consumer surplus」就減少了。
自由市場中的競爭者加入將生產者的「超額利潤」還給消費者。


星巴克處理「不夠好喝」的選擇有二種:在原價位上增加成本,讓咖啡更好喝;或是降價。
這二個方法邏輯上都可以處理星巴克咖啡「不夠好喝」這個難題;都可以達到「一分錢、一分貨」,都會將從前的「超額利潤」還給消費者。
但是「星巴克」要用那個方法才會成功呢?


我認為應該選擇:增加成本,讓咖啡更好喝這個方法!
Apple Inc 的CEO Steve Jobs在回應大家質疑為什麼蘋果不做小筆電時回應說:蘋果沒有這個基因。
也許大家認為他說話很自負,但其實這不是一句自負的話,是事實!
什麼樣的人,就開什麼樣的公司,就做什麼樣的事!
靠廉價咖啡起家的人,就用廉價咖啡成功,叫他賣高價咖啡,也賣不起來! 不如專心賣他的廉價咖啡!
同樣的,「星巴克」有他賴以成功的「基因」,叫他賣低價咖啡,這也不在他的「基因」中,反而會讓他之前成功的特色快速流失。
一旦他之前成功的特色,如服務品質、對咖啡的熱愛、對客人的熱忱流失後,「星巴克」就不是星巴克了,他就變成一家高不成、低不就的公司。


星巴克為什麼這樣做?
我想還是因為「貪婪」和「恐懼」!
台灣的代理商「統一」的「基因」中有「低價」,而當企業面臨挑戰時,「恐懼」讓他走了回頭路。
在短期,降價會帶來快速營收成長的效果;而品質提升的成效在市場上需要較長的反應時間。這就是「貪婪」。貪圖短線立即的收入。
話如果再說的更重一點,我老闆認為所有的商人都是「奸巧」的。而這種「偷工減料」的產品就是一種廣義的「奸巧」的行為。
說星巴克這個行為「偷工」,一點也不為過。本來他以提供「客制化」的咖啡成功,結果這個產品是一個絕對標準化的產品,完全不能依客人的口味調整。
說星巴克這個行為「減料」也不為過。該放espreso 的竟然以美式(本日)咖啡取代。
而這個「偷工減料」的產品與相同價格在其它地方可以買到的latte相比,口味實在天差地遠!
消費者付同樣的價錢,在其它咖啡店喝到好喝的咖啡,雖然沒有舒適的沙發。在星巴克喝到不好喝的咖啡,但是有得到較好的服務嗎?也沒有,人又多,又沒有位子,咖啡也不能調整口味!


這種「行銷策略」只注重短期營收數字的成長,但卻要以「商譽」為代價。除非這間公司做完這個活動就結束,不然長期來看,失去「主顧客」的忠誠,對營收的傷害更大。
長期來說,不論降不降價,消費者都要品質越來越好。
隨著提升品質所必須的漲價,只要「一分錢、一分貨」消費者是會認同的。
品質越來越差的產品,長期是不會被消費者所親睞的。


豐田汽車toyota 在剛成為全球汽車霸主後,立刻就為「偷工減料」付出生死存亡的代價!
這些超級大公司之所以會成為超級大企業一定是比競爭者更受消費者喜愛,因品牌價值而享有更高的利潤。
「商譽」和「品牌」對所有企業而言,影響的不只是幾個月的營收數字,而是企業的存或亡!
starbucks 是一間具有獨特競爭力的公司。它曾經成功的因素並沒有因環境的不同就變成錯的!
企業的領導者應重新檢視公司的「資產assets」與「負債liabilities」是什麼! 不斷「堅定」且「自負」地強化擴大其「資產assets」;而不是被「貪婪」與「恐懼」帶往魔鬼的道路!


我相信:向上提升是唯一的正道;越來越好的產品品質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

2 Apr 2010

大賣


很多媒體己經拿到了 ipad ,也發表了相關意見! 但不論大家怎麼說,未來的銷售量才是真正的意見!

我一直非常看好 ipad,我一開始就說要買一台,我也認為 ipad 會大賣。至少遠超過 iphone 當年推出時的銷售速度。

關鍵原因很單純,比 iphone 便宜許多!

「便宜」是可有趣的字眼,它是「正面因素」減去「負面因素」後,除以所「付的錢」當分母,在和其它滿足消費者類似需求的產品比較後的結果。

簡言之,花在 ipad上的每一毛錢所換得的服務,遠比其它產品多的多,這就是「便宜」的意思!

是嗎? 是的!

ipad 所提供的「服務」目前市場上並沒有可比較的對象! 如果拿其它同類形產品比較,例如:iphone、電子書、小筆電等,ipad 的分子-「正面因素」減去「負面因素」的服務-遠高於可類比的產品。ipad 的「正面因素」主要是消費者的「使用感受」。這無法辯論,即使一直報怨的消費者,但是他還是買。他願意花錢才是反應真的的使用感受。

分母-價格-很清楚,遠低於可類比的產品,如 iphone。即使以小筆電來比較,同樣的「硬體能力」,ipad 還是比較便宜。

所以,消費者會大買 ipad!

19 Feb 2010

ipad


周圍的人都知道我是蘋果迷,自從ipad 發表後,就會問我說:你會不會買? 我很快得就回答:會。但是心中的為什麼還想不清楚。這段時間看了許多評論後,我的想法也釐清了。為避免事後諸葛之譏,還是趕快記下來。

你是否經常看著電腦螢幕,動動滑鼠。長時間使用鍵盤的次數並不多。

但是那個大大的鍵盤始終是連在現在薄薄的螢幕上。就像iphone 出來前,智慧形手機都帶了一個很少用到的鍵盤。電視也不需要鍵盤。因為很多時間我們都在使用螢幕讀取資訊。例如看影片、看文章、看照片。電腦和網路流行後,我們一直說要「互動電視」,而「觸碰螢幕」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不需要鍵盤。所以,ipad 是一個互動式的多媒體。「互動式」「便宜」「輕薄」「簡單易用」就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服務。解決的需求就是人們對閱讀各種資訊的需求。資訊的範圍很大,包括所有的紙張出版品、影片、照片、各種軟體。因此,ipad 的需求是很大的。

不只解決既有的需求,所有的軟體設計師和商人應該都可以看到 ipad 的「潛力」。

美術館可以做導覽程式,逛羅浮宮的人走到「蒙娜莉沙的微笑」前時,各種「互動式」的導覽資訊自動 push 到 ipad 上。看各種比賽時,各種「互動式」的導覽資訊自動 push 到 ipad 上。購物網站上的商品也可以透過「觸碰」來吸引消費者。

ipad 還會改變目前網路的形態。

目前我們所瀏覽的網頁都是以「電腦使用者」和「滑鼠」來設計的,即便新聞網站類以文字為主的網站,我們都要在電腦前看,而不能像書一樣的拿在手上看。拿在手上看重要嗎? 我認為對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一步。以往能輕鬆拿在手上的是書,他無法與你互動;能與你互動的電腦帶了一個大大的鍵盤,你無法舒適的拿在手上。因此,steve jobs 在發表會中一直強調「拿在手上的 internet」的使用經驗。

所有的新產品都是建構在既有的產品基礎上,所發明出來的。但是他是「新」的一種產品。

iphone 發表時,還有許多可以類比的智慧形行動電話,但是以上我所提及的ipad的能力,目前沒有可以類比的產品。 許多的批評都建構在將 ipad 視為某一種其它產品,由其是平板電腦。ipad 確實是一種電腦,但是發明者所定義的一種新的形式的電腦,而不是大家目前心中所謂的平板電腦。

最後,是否如我以上所言,消費者會以消費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