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Sept 2012

業績


殺雞取軟式的拚短線業績,不是企業可長可久之道! 那可能只是業務部門唯一的價值,而不是企業的碁石!
20年前,台灣各行各業,全力拚業績不擇手段,但求溫飽而己! 20年後,代價出來了-空洞的產業。只求裋線的獲利,為了訂單不顧產品毛利,也不顧員工薪資,也不用心投資研發,最後企業也無法長久。
心理學大師Marslow 將人的需求由低至高分為5個層次,最底層的需求是求溫飽,而最高層的是自我實現。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亦在於人有更多高層次的需求。

企業也是! 企業拚下個月的訂單最大嗎?
可以,那這個企業永遠都停留在經銷商的層次,不論產品好壞,不論產品為何,會賣就好!
銷售是企業的全部嗎? 當然不是,銷售只是企業的功能之一。
企業追求最大的利潤嗎? 不一定,追求利潤但不一定追求最大利潤
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穫利嗎? 當然不是,穫利只是達成最終目的的一個手段罷了!
企業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當然是透過特有的產品來服務杜會囉! 不然還有什麼目的?

過度的推銷信用卡,造成銀行呆帳,個人財務問題!
過度的賣基金,造成金融風暴,和銀行破產。
當時銷售人員都拿到應得的獎金了,享受了豐厚的物質生活,但客戶及企業本身都在過度銷售中受了傷害。

業務部門經理對其下屬及老闆說:業務最重要。無可厚非。
產品經理說:產品最重要。亦無可厚非。
但企業領導人要清楚這間企業的願景是什麼?
願景,不是高調,而是每天並需念茲在茲的事!

追求企業永續的經營唯一之道就是不斷不斷提升產品及服務水準,別為他法!
一眛的追求銷售量、市場占有率,不但本末倒置,這種裋線殺雞取的方法,長久看來,沒有人會在其中穫利。

4 Sept 2012

用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做你所愛的事情! and Good Luck!


我剛查了一下行院院主計處所公布的經濟成長率,20年前,民國81年是 7.56%,平均名目國民所得是美金10,625。今年101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為 1.66%,平均名目國民所得是美金20,222。

在經濟成長率破7%的年代,很難分出你的選擇是對還是錯。年輕學子都有人生規劃,你會念書,拿到學位,就有不錯的工作。企業家都像經營之神,只要搶訂單,拉生產線,降低成本,就會賺大錢。政府官員都有魄力,有遠見,不論做什麼事,經濟都會成長。

而在經濟成長率快破1%的年代,年輕人茫然、企業家仍然只會結省成本,政府官員基本上就是在發呆。

那句老話:這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我今年到了人均所得4000美金的國家,我的同事去人均所得1000美一不到的國家,那裡都有很多非常有錢的中小企業家。

我有一個才出社會不久的年輕好友,離開現在的工作,有不只一家的民營企業都提供他不錯的工作機會,而我的主管前天還打電話找他回來上班。我在選擇目前的工作同時,放棄了另一個幾乎雙倍於現在薪水的外商工作,而那位主管還一直希望我推薦人給他。

Let me be straight!
沒錯,這個社會被大人玩的很爛! 而你可能一路聽從大人的建議且努力的走到這一步,大人曾經承諾你的卻沒有實現。就算你目前遇到的人生困境都不是你的錯或你的問題,但,這仍舊是你的人生。經濟環境如何又如何,長輩的壓力,同儕的比較,都無法定義你自己的幸福與快樂。

不論20年前或是現在,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存在「保証」和「穩定」這種事。平平順順,領退休金過一輩子不見得就比你的人生精彩。沒有穩定的工作或是高等的學歷本身就是給你一個自由。

也許,你不該再聽長輩的建議了,因為他沒有可以預知你的未來的水晶球。你現在的處境就是一種處境,是順是逆端看你如何看待利用他。重要的還是 steve jobs 說的那句話:you ha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If you haven't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這一切都是過程,不論是順境或是逆境,都會過去。彭明輝教授說:生命是長期的累積,不會受偶發事件的影響而改變應有的軌跡。長期來看,這個國家如何發展,會影響你的財富,但不會影響你的幸福。

李安導演的電影臥虎藏龍當年捧紅了章子怡,而玉嬌龍那個角色原本是舒淇的。現在呢?

我不是在說失業的風涼話,因為我自出社會後,經歷過不只一次,不短的找不到工作的時間,而那時我只想死。

你我是偉人的機會不大,我們都無法用一己之力改變世界,我們需要的是 Good Luck !而吸引 Good Luck 的方法就是:做你愛的事情。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說:如果你真心想完成一件事,全宇宙都會來幫你。那就是 Good Luck!

用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做你所愛的事情! and Good Luck!

13 Jun 2012

xBox

Xbox 360 的服務範圍才是資通訊的下一個決戰點。
目前相關科技產業的趨勢分析及研究基本上是追著蘋果的現有產品跑。例如:平板、智慧形手機,超薄筆電及App。而在2007年 iPhone 問市後所引發的一連串效應中,昔日的霸主,微軟,所善長的非行動領域式微,而由蘋果所帶領的行動領域獨領風騷。蘋果行動作業系統迄今己問市近5年,各家競爭者的差距己明顯縮小。不意外的,大家都在猜測蘋果下一個殺手產品為何,而「電視」,確實是一個合理的猜測。
「電視」所代表的是一個新戰場。從辦公室的個人電腦,走到個人的筆記形電腦,和隨身的智慧形手機,再回到家中的客廳。這個非移動的領域,正好是微軟所善長的。而微軟己經領先蘋果深耕許久。
微軟會投資「客廳」這個戰場在於個人電腦的發展趨緩,且行動裝置並不成功。但微軟在 Xbox 這個家用遊樂器上,卻漸漸超越其競爭對手:sony 及任天堂。而此時,蘋果和三星在這「客廳」這個戰場的深化,遠遠不及微軟。
Xbox 的功能早己遠遠超出傳統遊樂器的定義範疇,他更像是多媒體載具,像非行動的iPad。
在後PC時代,決戰點在內容。
以目前在「客廳」這個戰場的主要player:三星、蘋果、微軟。三星有最好的電視,但並沒有獨約的內容,且硬體售價仍然偏高。蘋果沒有尚未推出強而有力的硬體,其原因應是成本及與內容的整合尚未完成。而微軟雖然不直接生產銷售電視,但 xBox 上的內容豐富,硬體價格合理,且其所形成的網路社群己廣為接受。這些都是目前微軟大幅領先的特點。
當我們還在討論 「App 經濟學」「行動裝置」時,其實這些市場己經悄然進入產品成熟期,紅海一片,市場己成定局。下一步,其實最晚也就是明年,蘋果發佈電視或「客廳」的產品,微軟推出下一個世代的xBox ,三星的電視價格下降時,就是「客廳」這個新科技戰場開打之時。


9 Mar 2012

The new iPad


這二天網路上流傳著各種對「新iPad」的意見。離開蘋果社群,唱衰的聲音其實很多。
每個人和專家當然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我比較在意是論述合不合理。
¬ Tim Cook 在發表會的表現遠不如Steve Jobs
是啊! 不過Steve Jobs Steve JobsTim Cook Tim Cook。重點是產品。
¬ 聯合晚報:iPad致勝關鍵:低價零件
大錯特錯! 我看過iPhone 與其它競爭手機的零件成本,幾乎一樣。就算蘋果真的有較低的零件成本,那也只是他的優勢之一,絕對不是「致勝關鍵」。這種說法是幫自己找輸的藉口,聽到就一肚子火!
¬ 經濟日報:新iPad沒驚喜 非蘋伺機拉近距離
就算沒有「驚喜」好了,「非蘋陣營」能不能拉近距離,我們等等看真實的銷售數字就知道。但是,我保証差距越拉越大;而且所謂的「非蘋陣營」也只會剩samsung ,其他都是撐媒體版面,銷售成績不會好,只會差。
¬ 新華社:「為什么近年來每一款蘋果產品的發佈,總會讓世界屏住呼吸?這恐怕要歸結於蘋果講述未來故事的能力。蘋果兜售的夢想,讓人們深以為然:擁有了蘋果產品,就總能站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前沿,時尚的頂端。」
大錯特錯! 這是行銷人員把銷售功勞攬在自己身上的標準說法,也是沒有認真思考蘋果產品大賣的人,為了說答案的說法;更是「非蘋陣營」輸的推托之辭。在「後PC時代」蘋果的產品獨領鋒騷的理由就是:他的產品就是比競爭對手的強太多了。
¬ 新華社:「然而,蘋果也絕非無憂可言。首先,僅僅依靠iphoneipad兩種主流產品,其脆弱性顯而易見。」
剛好想反,蘋果就是專注在極少數的產品上,這是他成功的原因,不是他的隱憂。難到機海戰術是華碩的優勢嗎?銷售數字給了答案。
結論:
1. 媒體很不用功,為了故意站在「熱潮」的對立面,不認真思考,就要說蘋果的弱點。蘋果當然不是沒有缺點,但媒體也沒講到。
2. 「非蘋陣營」如果再不用功,而只是見不得別人好而酸對手,或為了短期的營收而亂出產品,消費者會繼續教訓「非蘋陣營」。
3. 蘋果今天的成就,是15年前,從股價4元的破產邊緣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中間不知有多少市場派的評論者的批評。即使現在大家一再追捧Steve Jobs,但若我們的DNA中沒有Stay foolish stay Hungry的話,在「後PC時代」,台灣的廠商,也生產不出任何可以讓公司大獲利的產品。

13 Feb 2012

女兒最近常被大人唸!


兒子1歲1個月了,會表演的花樣越來越多。而女兒也快4歲半了,也越來越多自己的意見。而她許多意見產生的方式是從「與大人的意見不一樣」開始。所以大人們越來越愛逗弟弟玩的同時,也越來越愛管教姐姐!
大多數的時候,女兒的意見和想法也沒有「不是」之處,但卻與大部分大人的方便或規矩不合,而導致女兒的想法要被大人修改。當然,符合社會規範也很重要。但是,我所不忍心的是在她剛發展出個人意識時,很多時候卻要「莫名」的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至少很可能對她來說,她的感覺是「莫名」的。很多時候,女兒想要的並沒有大錯,往往只是讓我不太方便罷了。
我想,一個人有沒有完整的主體意識,至少和有沒有規矩一樣重要。沒有自我的意識,也很難學會「感同身受」和「尊重他人」。
所以啦,身為爸爸的我,還要再多努力努力。